—— 手足口病 知识科普 ——
爱
宝
贝
●
享
健
康
—— 夏秋高发 · 科学防护 · 保护婴幼儿 ——
【常见疾病】季节高发 提高警惕
【科学防护】接种疫苗 防护措施
【温馨提醒】家社联合 守护宝贝
PART ONE
什么是手足口病
近期是手足口病感染的高发期,辖区内也出现多例感染,社区呼吁大家提高警惕,注意科学防范,并倡议通过家校社联合,共同保护婴幼儿童健康茁壮成长。
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在5~8月份之间,高发年龄在6月龄—5岁内的儿童,尤其在3岁内更为常见。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,其潜伏期多为2-10天,以发热和手、口腔、足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。
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,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。当然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也有可能感染,有时会出现一人得病全家感染。
PART TWO
如何区别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
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关系非常近,本期着重为了解手足口病,将两者分开辨认,毕竟两者还是有不同的。
区别1:疱疹位置不一样
手足口病的孩子大多数先是嗓子里有疱疹,后发展到手心、脚心,少数会发展到手背和脚背。
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。
区别2:疹子特征不同
手足口病出的疹子一般如米粒或绿豆大小,周围有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豆疹,多表现为不痛、不痒、不结痂、不结疤四不特点(临床中也出现不典型患者,表现为痒和痛)。
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初期是灰白色的小丘疹,周围红晕,以后变成发亮的疱疹,破溃以后变成小溃疡。多数可见豆疹、疱疹和同时存在。
区别3:发热
手足口病发热一般为低热,多在38度左右。
疱疹性咽峡炎发热迅速,温度高,多在39—40摄氏度左右
PART THREE
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
手足口病分为普通型和重型两种,多数为普通型,症状较轻,无需治疗就能自行恢复。
普通性表现为急性发病,在口腔、手足处出现疱疹和斑丘疹,在出疹前或出疹同时可能会出现发热,大部分为低热,小于38.3摄氏度。口腔疱疹多见于舌头和颊粘膜,其次唇齿侧、口周也会出现。2—5天左右水泡会破裂,这时孩子会说咽喉疼痛或者拒绝进食。
手足口病的皮疹多样,最典型的是在手足处出现数个到数十个斑丘疹或疱疹,皮疹5天左右吸收,7—10天完全消失。
大约1%—1.6%的手足口病会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。
PART FOUR
如何判断是否患病
如果孩子出现发热,在手、足出现斑丘疹、疱疹,口腔处出现疱疹或溃烂,那基本可以确诊为手足口病了。
除了出现以上表现,孩子还可能伴有乏力、咽喉疼痛等表现。
有时手足上没有皮疹也有可能诊断为手足口病,有的孩子可能只在口腔内出现疱疹,还有的孩子仅仅是屁股上有斑丘疹
PART FIVE
为什么会得手足口病
患手足口病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原因:
1. 病毒感染,一般是受到肠道病毒的感染会引发手足口病的发生。
2. 平时不爱干净,不讲卫生,经常没有洗手就拿起东西吃。
3. 吃了不熟的食物,或者是喝了没烧开的自来水。
4. 到人多的地方玩耍,被其他患病儿童感染。
5. 和患病儿童密切接触,通过飞沫传播。
PART SIX
手足口病传播途径
主要传播途径是肠道病毒可以通过胃肠道也就是粪-口传播,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、咳嗽、打喷嚏、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,传染性强,传播途径也比较复杂。
还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、皮肤或者黏膜、疱液,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,目前还不明确是否可以经过水或者食物传播。
PART SEVEN
积极预防,才是王道
衣食住行 防护病毒
1.接种EV-71疫苗是最经济、最有效的预防手段。(就算得过手足口病也可能会再次患病哦)近年来重症手足口病有增加趋势,其中EV-A71占到重症病例的74%和死亡病例的93%。及时接种EV-71型灭活疫苗,为预防重症手足口病提供了有力武器。6月龄~5岁的儿童可以接种,且越早接种越好。
2. 勤洗手、吃熟食、多喝水、勤通风、晒太阳。
3. 避免亲密接触病患,不要拥抱、分享玩具、餐具、洗浴用品等。
4. 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,避免和手足口病患儿接触。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勤开窗通风换气,保持室内空气清新、流通。
作者:徐思珂
责编:李彤
来源:医学界儿科频道、华阳附智慧园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全文发布
省委管理干部任前公示公告
勿忘!这些数字,是中国人心里无法愈合的伤疤
习近平在越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
关于越南,一图了解→
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
总书记上海行|记者手记:一以贯之的初心和深情
时习之丨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地方考察调研强调科技创新
下载APP
分享到